这里的国旗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史 摄/记者 贾婷国博收藏的最大的一面国旗由1999条红领巾拼成
今年国庆升起的国旗国博考虑收藏入馆馆藏国旗均经特殊消毒恒温恒湿保存
今年是第54个国庆节,五星红旗再次升起在广场。国家博物馆有关的人说,这面国旗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将考虑收入馆藏。而到目前为止,国家博物馆已经收藏了数十面各种规格的五星红旗。虽然这些国旗的尺寸、新旧程度以及经历等各不相同,但这些国旗都见证了共和国是如何一步步走过54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共和国是如何一步步强大起来。前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馆员季如迅向记者讲述了这一面面五星红旗的特殊经历。
前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也是在共和国的土地上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是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时,主席在广场上亲自升起的。
目前这面国旗已是国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只有在重大展览时,才会从库房中拿出。这面国旗长4.6米、宽3.38米,在征集入馆时就有些退色,但仍能清楚地看出大五角星的一个角是拼接而成的,因为当时没那么宽的黄缎子。季如迅和记者说,当时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开国大典升旗仪式的顺利进行,大会筹备组进行了紧张的准备。9月30日晚,试验升旗时,自动停止的机械设施突然出了故障。第一次国旗卡在旗杆中间,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升半旗向烈士志哀;第二次马达停不下来,把国旗一直绞到旗杆顶里面。在场的人焦急万分。
北京市公安局的消防云梯调来了,但三节木质摇梯却差几米够不到顶。当时负责广场整修的是市建设局副局长赵鹏飞,他找来两名熟练的棚彩工,冒着危险攀上旗杆顶,才把塞住的旗子取下来。经过连夜抢修,凌晨4点,终于将国旗升降设施修好。为保证开国大典升国旗成功,当时不仅采用了双电源供电,市长还指示,让护旗的战士用绳子另系一面国旗隐蔽起来,随时准备改用人工升旗的后备方案,做到了万无一失。
在博物馆收藏的众多国旗中,有一面是由外国人缝制的。虽然国旗的比例、五角星的形状等都不标准,但这面国旗却倾注了几位塞拉利昂的黑人朋友对中国的热爱,对中国人民的友好。
1997年5月塞拉利昂内战升级,战火逐渐燃烧到首都,许多国家驻塞的机构都遭到战火袭击。中国驻塞使馆也不例外,遭到军的袭击。为保障使馆工作人员的安全,在战争进一步升级时,中方工作人员不得不全部撤离使馆,将使馆的日常看护托付给几位当地的黑人雇员。在此期间,使馆不仅受到战火的袭击,还遭到一些匪徒的劫掠。因为使馆的经商处当时还存有较多物资,为了更好地保障这些物资的安全,几名雇员在当时经济上非常拮据,而且生命还受到威胁的危难时刻,自己凑钱买了红色和黄色的尼龙绸,缝制了几面中国国旗,挂在经商处和使馆其他几个要害位置。
虽然这几面国旗的样子并不标准,但起到的作用却非同一般。不少对使馆图谋不轨的歹徒看到始终飘扬的中国国旗后,就退缩了。中国使馆就在这几位黑人雇员的全力保护下,较好地保存下来。
在博物馆的库房中,还有一面长5米多,宽3米多的大型国旗,这面尼龙绸国旗不仅在1984年10月1日举行国庆35周年庆典时在广场升起,而且还到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国旗的左侧拴系旗杆的位置写有“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字样。除此之外,整面国旗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人名,而这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在中越边境参加了自卫反击战。这面国旗能够说是博物馆所收藏的国旗中最“花”的一面。
1987年5月底,国旗班的战士把一直保存着的,在国庆35周年时升起在广场上的这面国旗,交给了北京新华书店“双立功”学习代表团,因为代表团即将赴老山前线,慰问在那里守卫边关的官兵。代表团将这面有着特殊经历的国旗带到了前线,前线的官兵非常受鼓舞,举行“爱祖国守边关”的签名活动。当时正要撤离老山的某部的官兵和接替其继续守边关的某部的官兵都在国旗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整整一面国旗上签满了守关官兵的名字,也载满了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在博物馆的文物库中,还有一面长2.9米、宽2米的国旗。这面尼龙绸面料的国旗原本是长3米的,但因为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连续走遍了3个国家的部分边界,风吹日晒,所以当其完成使命时已经有些破损了。90年代初,中国分别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谈判,和平友好地解决了一些国界问题。随后,勘测边界的任务就交给了第二测绘大队。从1997年6月10日直至1999年9月30日,在连续两年多的时间里,这面国旗和测绘人员一起走过了3国的边界长达数千里的路程,对国界进行了准确勘测。
在博物馆里,还有一面只有20厘米左右长,约10厘米宽的国旗,这面纸质国旗是博物馆收藏的所有国旗中最小的一面。
美国洛杉矶蒙市是华人聚居区,其中主要居住的是香港、台湾的居民。1997年9月28日,这里的居民第一次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以此庆祝国庆节。参加升旗仪式的居民每人手里还都举着一面小小的纸质国旗。旗子制作格外的简单,只是糊在一根竹棍上。
当时在公园里参加升旗仪式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沈瑞年夫妇和小孙子,老两口是到蒙市探亲,恰好赶上这里第一次升起中国国旗。老两口同样手持着一面小国旗,而且被当时的气氛深深感动了。随后老两口将这面制作并不精致的小国旗带回国内,捐赠给了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
在2002年到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参观过《国旗、国歌、国徽》展览的观众,可能都会对那面铺满整整一墙的大国旗记忆犹新,这也是目前为止,博物馆收藏的最大的一面国旗。
这面长近20米,宽13米左右的国旗是由1999条红领巾拼接而成的。当时是为庆祝全国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西藏分会场举行开幕式,从北京、海南、辽宁等地的少先队员中,征集到1999条红领巾。这些红领巾有的是布质的,有的是绸缎的,有的新,有的已经破损,有的上面还写有“我爱你五星红旗”、“祖国在我心中”等字样。北京西藏中学的汉藏两族师生一起将这1999条红领巾拼接成一面巨大的国旗。
在博物馆的文物库中,还有一面非常普通的国旗,它同其他珍贵文物一样被妥善收藏。这面国旗长93厘米,宽62厘米,是纯棉布质地的。这面非常普通的国旗的主人同样也是一位非常普通的老太太。
老太太姓杨,是天津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时曾是河西区的一位妇女主任。她自己买了红黄两色的棉布,缝制了这面国旗。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她就把一直精心收藏的国旗从箱子里拿出来,挂在自家门口。就这样一直挂了几十年。
这面国旗在2000年入藏博物馆时,老人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她已经不能亲自把这面亲手悬挂了几十年的国旗送到博物馆,就让女儿替她捐赠国旗,女儿告诉工作人员,“这是母亲最大的一个心愿”。
博物馆还珍藏着一面在南极洲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这面国旗是用非常结实的亚麻布制作而成,虽然颜色还很鲜艳,但已经很残破了,边缘都是毛边,而且比标准尺寸少了47厘米。
这面宽122厘米、长145厘米的国旗是在1984年随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乔治岛得菲尔德斯半岛东岸,南纬62度13分,西经58度58分处,举行的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奠基典礼上,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南极洲升起。
第一面升上太空的五星红旗是由美国华人科学家王赣骏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带上太空的。国旗是尼龙绸质地,并不大,宽61厘米、长96厘米,虽然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但仍能清晰地看到旗子当时被整齐折叠时的印痕,这主要也还是为了方便携带,这面国旗也成为博物馆中鲜有的有明显折痕的国旗之一。王赣骏携带的五星红旗是他当时在美国定做的,尺寸基本标准,只是五星的比例有些偏差。1985年7月,他作为美国航天工业局的代表访华时,向中国领导人赠送了这面第一次带上太空的五星红旗。
在博物馆的藏品中还有很多面有不一样经历的国旗。如我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中携带的国旗;有参加抗美援朝的百余名官兵签字的国旗等等。
这些国旗一直作为珍贵的馆藏文物保存在博物馆有着恒温、恒湿条件的文物库中,每面旗子都有单独的锦盒。在收为馆藏文物时,旗子都经过了特殊的消毒处理,并根据纺织品的特性进行药物熏蒸,既保存了旗子上特有的痕迹,同时又消了毒,以便长期保存。(文/戴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