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能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是什么?文物的生命意义到底在哪里?如何追寻、如何延续?
作为市级综合性历史背景和文化博物馆,市博物馆一直积极践行让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让文物开口说话,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美感、力量、世界观等等,你可以从博物馆中得到你想要的一切。
自古以来平凉就是文化遗存丰厚的动人区域。南石窟寺的“七佛同窟”,开创了佛窟营造史上一种新的形制;泾川大云寺的五重套函盛装14枚佛祖舍利,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棺椁式瘗埋舍利的实物资料;建于峭壁上的云崖寺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营造史上大规模开窟造像之风的最后止息地;王母宫石窟在中心柱石窟的早期发展史中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中华文明的数千年传承与积淀,特殊的人文结构和地理位置,赋予平凉绵延不绝的深远文脉与博大丰厚的人文光彩,也造就了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
借助2019年新馆建成契机,市博物馆迎来了传统与现代融合发展的新时期。一件件精美文物,沉淀了历史,承载着文化;一个个精彩展览,沟通了古今,书写着永恒。市博物馆既承载着平凉古城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深沉的民间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又以创新、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时代。该馆秉承“藏品立馆、人才强馆、学术兴馆、社教活馆”的办馆理念,把文物收藏、科普教育、文化传承、陈列展览、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平凉历史,讲好平凉故事,为人类带来多彩的文化体验,连续9年在省文物局绩效考评中被评为“优”等次,其中2020年位列全省128家博物馆、纪念馆第2名(仅次于省博)。
作为市级综合性历史背景和文化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市博物馆已成为展示、传承平凉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平凉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走进市博物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几千年光阴娓娓道来的历史长卷之中,沿着画卷前行,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佛道造像、碑刻壁画、书画皮影等十多个种类14458件藏品(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295件)异彩纷呈,书写了平凉文明的壮丽篇章。
那些极具代表性的展品,随着历史脉络的铺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展陈模式,将深埋于地下的珍贵藏品呈现到观众眼前,供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欣赏。
近年来,市博物馆秉承以“人”为中心的策展理念,不再强调单向的、以物为主导的说教方式,而更侧重以观众需求和参与体验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模式,强调将博物馆展览的传播教育优势与公众文化需求有机结合,满足观众在博物馆中获得愉悦、知识和感悟的需求。在策划展览时以观众需求为核心,打造主题多变、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展览。
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以平凉作为“西出长安第一城”的独特视角切入,分为历史背景和文化、革命历史、佛像艺术、道源文化四个展厅,以翔实的考古资料与文物展开叙述,从华夏文明发祥之地、丝绸之路要驿到陇上名郡,系统讲述平凉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沿革的同时,突出地方历史重大节点及亮点,向观众描绘了一幅平凉地区从远古地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壮丽历史画卷。
除了基本陈列对平凉历史的宏大叙事,临时展览也从不同节点对平凉历史作了专题性解读。《回家过年——平凉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了甘肃省博物馆、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115件(组)平凉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骨器等精品文物,让观众对平凉地区出土的文物有了系统直观的了解;《百年荣光·正道华章——中国平凉历史特展》通过432件展品、366幅图片资料、3万余字文献档案、30分钟视频资料,为观众呈现了在中国的领导下平凉人民百年的奋斗史与物质变迁史,让观众触摸到了那些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孝之道——壬寅春节孝文化特展》以平凉本地出土的画像砖为载体,向观众解读古代孝子故事,集中展示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孝道精神延伸到更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新二十四孝。
市博物馆策划举办了多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锦英瑞彩——故宫博物院藏宫廷珐琅器精品展》《范金琢玉——耀州窑历代陶瓷精品展》展示了宫廷珐琅器与耀州窑瓷器工艺的巧夺天工;《飞天神韵·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让观众不出平凉也能近距离感受到敦煌莫高窟的瑰丽与伟大;《水墨机缘·丹青流韵——“陇东四家”书画艺术展》《黄土魂——蒋志鑫先生捐赠绘画作品展》呈现了平凉本土新老艺术家的书画菁华;《翰墨遗香——平凉市博物馆藏书画精品展》《陇中翰墨·泾渭流韵——定西馆藏书画精品展》《山水因缘——范振绪书画艺术展》分专题为观众奉上了书画的饕餮盛宴;《粉墨春秋·五色行头——清代以来传统戏曲服饰展》将专业的戏曲行头道具通过新时代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观众,揭开戏曲文化的神秘面纱,使观众在欣赏传统戏曲服饰之美、品味传统戏曲古典雅致的同时,了解传统服饰工艺、刺绣工艺,了解传统戏曲文化。
市博物馆搭建了基本陈列+临时展览+线上展览的立体展览体系,采用叙事性、分众化的展陈理念,全方位拓展展览信息、丰富展示内涵,更加符合观众的认知习惯。
如何让丰富的历史遗存在博物馆里生动还原并完美呈现?市博物馆运用新技术、新创意,不断丰富其存在形态,拓展其展示形式,让文物的存在形态更加立体、鲜活、动人。
市博物馆基本陈列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声效、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介组合应用,深度挖掘了展览对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实现了普通陈列手段难以做到的动态展览效果,综合运用场景复原、创作画、雕塑、沙盘等艺术形式和360度全息幻影成像、VR等数字展示手段,促进了观众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官及行为的配合,创造了崭新的参观体验。同时,用4D影片、触摸查询等手段增强了展览的趣味性。
高科技的运用,让整个展厅处处透露着现代感。让人自由穿梭在“时空隧道”,感受人与历史、现实融为一体的奇妙感受。
为拉近公众与博物馆的距离,临时展览中为观众设计了不同形式的互动体验。《飞天神韵·莫高精神——敦煌石窟文化艺术展》等比例复原搭建了莫高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窟,观众可以穿梭其中,近距离欣赏旷世的石窟雕塑与壁画艺术。《百年荣光·正道华章——中国平凉历史特展》在展厅设置了观众留言墙,观众可以在便利贴上写下对展览的感想。
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为博物馆的业态融合、数字博物馆的探索提供更多可能。疫情期间,博物馆“线期“云游”系列特色展览,在线打造“好展、好课、好文物”产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挖掘地域文化的亮点和特色,多维度阐释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既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云逛展”,又对平博的精品文物、特色展览及平凉历史文化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推介,将民众的好奇心变成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通往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门。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市博物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抢抓国家投资政策导向,超前谋划,精准发力,积极争取并成功实施了馆藏铜器文物、铁质文物、壁画、书画保护修复,馆藏精品文物数字化保护,预防性保护,安防消防系统等8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项目,争取文保项目资金1725万元,争取国省陈列布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保护修复珍贵濒危文物1172件,按照预防性保护理念,配置了多功能文物典藏柜、樟木存储柜、恒温恒湿存储柜、防盗防潮保险柜、智能调控展柜、被动防震装置等一系列先进的文物存储和展示设备,以及温湿度记录仪、空气净化机、甲醛检测仪、二氧化碳检测仪、水份测量仪、紫外辐照计等科技监测调控设备,为珍贵文物量身定制了无酸无害囊匣装具。现代科技手段的加持,让灰头土脸的“老古董”容颜焕发,延长了文物的寿命,传承了历史印记,存续了文化根脉。
主题展览让人眼前一亮,文化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市博物馆之旅,日益成为让人充满惊喜和收获的心灵之旅,成为平凉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透过市博物馆热闹非凡的场面,我们看到了博物馆蕴含的力量。
优质服务是市博物馆发展的生命线。在不断提升文化产品供给之外,市博物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努力讲好、讲活文物故事。
博物馆“活”起来,要以亲民、生活、有趣引领文物活动利用方向。市博物馆结合馆藏历史文化资源、特展以及建筑与场地,开展了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圈粉无数。
“Pick你心中的最棒文物”主题探索活动是博物馆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活动中,设置大型模拟考古沙坑,小朋友们在挖沙子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各种各样的“文物”,他们开心地抱着“宝贝”,请教老师文物的名字,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青少年在游戏的过程中带有学习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物知识的掌握。
“平凉市博物馆组织的社教活动很有意义,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让孩子感受到了快乐”;“孩子非常喜欢博物馆,几乎每场活动都会参加,希望博物馆可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与孩子一起学习博物馆所收藏的人类历史和文明宝藏,是每一次博物馆之行的真正意义,这种活动形式非常棒!”市博物馆的社教活动体验满足了家长、孩子们的需求,家长们在留言中,表达了他们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精心策划每场活动的感激。
博物馆“活”起来,要变成“红色课堂”。“我志愿加入中国……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作为党史教育基地,市博物馆借助众多的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开展了一系列党史教育活动,参与活动党员人数累计超过10万,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汇聚起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博物馆“活”起来,要与百姓生活亲密接触。近年来,平凉市博物馆“博游记”品牌系列活动以进社区、进部队、进学校、进企业、进特殊人群为主要内容,行程超过8万公里,覆盖平凉各县(市、区)以及武威、庆阳、固原、银川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社教惠民活动。
创新努力,效果显现。市博物馆新馆开馆2年多来,共接待观众113.67万人次,全国及省市媒体宣传报道149篇次,自媒体展讯阅读量1610多万次,社会反响热烈。“陇宝泾华”陈列入选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重点推介“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项主题展览,登上了中国政府网、国家文物局推介榜单。
市民眼中的市博物馆是著名的文旅目的地,给人们多了一个爱上平凉的理由。“家乡的文化远比想象中丰富,和‘西北’‘黄土高原’等字眼连在一起的平凉,竟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市民李玉龙说。“疫情持续了这么久,对家乡的感情愈加强烈,每个假期,我都会来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顺便带上小孩,让家乡的传统和文化能在下一代中延续传承。”市民贾子月说。
专家眼中的市博物馆是一个立意高远、特色鲜明的沉浸式展陈空间。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参加市博物馆新馆开馆仪式时赞叹道,没想到位于西北地区的平凉能投入这么多的资金修建这样好的博物馆;没想到平凉市博物馆的展览办得如此精彩;没想到平凉市博物馆的文物如此精美。
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陈同乐在参观了市博物馆后表示,展览主题提炼精确,体系完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脉络完整清晰,主次详略得当;形式设计大气宏阔,采用“景中景”“馆中馆”的方式凸显重量级文物,空间规划巧妙,细部精妙雅致,浓墨重彩展示丝路文化、佛像艺术、道源文化等地域文化的亮点、高光点,打造了特色鲜明的沉浸式展陈空间。展览价值导向鲜明,立意高远,倡导观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注个体、家国及人类命运的发展,高度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策略,是集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高品质原创主题展览,在近年市级博物馆推出的大型陈列中很具代表性。
“广泛听取民意,不断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才能让博物馆更接地气、更显魅力,市博物馆将从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展陈、教育服务,搭建更多更优质的综合文化服务空间出发来建设、完善,让公众在‘知识宝库’中获得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更有心灵的滋养。” 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王启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