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认为,德国和欧盟将如此大的赌注押在了尖端芯片上,有几率存在资源错配。
18日,英国首相苏纳克访问日本,并宣布将与日本政府建立“半导体伙伴关系”,解决供应链多样化的需要。同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会见了来自韩国、美国和欧洲的七家主要芯片公司高管,鼓励对日本芯片行业进行更多投资。
随着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出台,拜登政府投入520亿美元扶持本土芯片制造业,其中390亿美元用于鼓励企业建造或扩张生产设施。其后,欧盟也决定放宽补贴规则,为芯片公司调动430亿欧元的援助金,支持其在欧洲的扩建计划。
不过,美国之后其他经济体的“跟风”行为,也催生不少针对补贴有效性的质疑声。例如,当英特尔以建厂为筹码,要求德国政府追加50亿欧元的补贴时,德国财政部长林德纳(Christian Lindner)问,这些芯片是德国自身要的,还是为其他几个国家生产的?“我们绝不能让自己被敲诈。”林德纳称。
对于产业补贴的用处,日本国立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经济学教授邢予青接受第一财经记者正常采访时称,从理论上讲,在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政府进行补贴有利于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占有率,而不补贴的国家在博弈中则会成为输家。
据英媒透露,英国政府计划在中期内投入10亿英镑用于支持从智能手机到汽车等芯片的生产。相比美欧的投入,这一数字显得很克制。
英国公司Pragmatic Semiconductor联合发起人怀特(Scott White)说,10亿英镑对于一个经济和工业基础都比美国或德国小的国家来说是“合适的水平”。但他认为,这些钱必须“在比较小的时间范围内分配,以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怀特说:“虽然公司能够在没有激发鼓励措施的情况下舒适地盈利,但如果另外的地方都在提供激发鼓励措施,这里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就会变高。”
换言之,这是一场别无选择的竞赛。如果政府不采取行动,企业会“用脚投票”。而一些政府正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
过去几年,德国在芯片行业吸引了大量投资。美国芯片制造商、Wolfspeed和德国芯片制造商英飞凌都决定在该国建造大型生产。相应地,与德国政府敲定了68亿欧元补贴,并希望将补贴额扩大到100亿欧元;Wolfspeed的补贴额则达到总投资的25%;英飞凌也拿到了10亿美元补贴。
德国Ifo经济研究所所长傅伊斯特(Clemens Fuest)这样算这笔账:“为了改善我们的供应安全,(芯片厂)每创造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就有100万欧元补助。即使这一切都成功了,到2030年,芯片中仍有80%需要进口。”
苹果、英伟达和英特尔等硅谷公司制造生产的是尖端芯片,为手机或ChatGPT这样需要大量计算的生成式AI提供动力。但除少数美国科技巨头外,更多企业依赖的是传统的、更大纳米量级的芯片,用来生产汽车或家用电器。
德国智库新责任基金会(SNV)芯片行业专家克莱恩汉斯(Jan-Peter Kleinhans)称:“德国对半导体的需求在汽车行业、工业自动化和医疗设施制造方面最为强劲。它们都不需要大量的尖端芯片。例如,汽车行业需要的是,按照市场上长期存在的老式制造技术制造的半导体。”
德国电气和电子制造商协会(ZVEI)称,这样的做法“有可能忽视欧洲关键行业的实际的需求”。德国和欧盟将如此大的赌注押在了尖端芯片上,有几率存在资源错配。
不过,根据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Kearney)的说法,欧洲对前沿半导体的需求每年将增长15%,而对更成熟的芯片技术的需求每年仅增长3%。
欧洲要想跟上美国,要做的不只是补贴这么简单。克莱恩汉斯称,疫情期间,欧洲出现半导体危机的原因很多元。其中之一是,用于高性能处理器的一种在允许电压下不导电的材料出现了短缺,而这样一种材料仅由少数几家制造商生产。
芯片厂也严重依赖化学品的进口。“为了生产现代半导体,你需要周期表中大约80%的元素”,克莱恩汉斯说,“因此,即使已经有芯片厂宣布在欧洲建造,我们将继续依赖来自外国的化学品,这是没有很好的方法的事。”
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德国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德国经济研究所(DIW)所长弗拉茨舍(Marcel Fratzscher)称:“相信给公司可以提供资金就能解决所有这样一些问题是完全错误的。”例如,企业经常抱怨德国数字基础设施差、IT工人短缺以及监管繁琐。
供应链数据公司Everstream汇编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25年间,美国为扩充新芯片制造能力投入的资金总额为1220亿美元,而欧盟只有315亿美元。德国哈雷莱布尼兹经济研究所(IWH)所长格罗普(Reint Gropp)说:“全世界对芯片生产的补贴总额超过了7000亿美元。因此,欧盟的430亿欧元并没有真正起到多大的作用。”